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藝術作品怎麼和表現統一

藝術作品怎麼和表現統一

發布時間:2023-08-27 00:11:48

❶ 聯系實際文藝作品談一下藝術作品是如何實現再現與表現統一的

(1)再現是指在藝術創造中將客體世界及人物真實地呈現於作品之中。表現是指在藝術創造中重在表達主體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對客體世界的思考和評判。再現與表現是藝術作品的內容所包含的兩個方面,二者兼容並存,有機統一。

(2)藝術創造離不開客觀現實,也離不開主觀情思,是客觀現實與主觀情思的統一。因此,在藝術作品中,對客觀現實與主觀情思的表現從來都是緊密聯系的。在側重再現的藝術作品中,不可能沒有表現的因素;在側重表現的藝術作品中,也不會沒有再現的因素,其間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別,各有側重。再現藝術是以再現社會生活中人、事、景、物為主,它同樣需要藝術家主觀因素的參與,需要融入主體的情感。理想,表達作者的思想情趣。表現藝術以表現主觀思想情感、理想願望為主,這並不意味它拋棄客觀現實,只是純純的主觀表現。其思想情感是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生成,因此也要注重對客體世界及其規律的遵循。

❷ 藝術作品的內容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感性與理性統一 再現與表現統一包含什麼

內容與形式,就是說一件藝術作品要有一些內涵的東西,比如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想要告訴大家的主題,這就是所謂的內容,而形式就是說在你表現這些內涵的時候還必須要讓你的藝術作品有美感,在普通人眼裡一樣是漂亮的感性與理性,這是說製作藝術作品的時候要有它的基本的製作程序,也就是那些規律中的東西,或者有時候可以當做是教條一類的,而感性就是說在這些教條上要加入作者自己的一些想法與理解,甚至是第一感覺。再現與表現,藝術作品都是源於生活源於自然,而所謂的再現二字就是說要體現出這些東西,而所謂的表現,就是說在這些本質的基礎上表現出自己的獨有風格以及想法!以上是本人自己的想法!

❸ 聯系實際,論述藝術家應該具有的基本修養和能力(如何體現,如何統一)

一、藝術家的修養 1.先進的世界觀和審美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生活於其中的整個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系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是人們對社會、自然、人類各項活動的根本看法。它是一個多層次的觀念結構,包括哲學觀、社會觀、政治觀、倫理觀、經濟觀、人生觀、美學觀、藝術觀等思想觀念體系。世界觀規定著人們對待生活的立場、態度,提供了人們分辨是非善惡美醜的標准,制約著人們的感知方式、思維方式、情感傾向和思想傾向。 世界觀對藝術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藝術家的世界觀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傾向性; (2)藝術家的世界觀指導和制約著創作方法的選擇; (3)藝術家的世界觀制約著藝術創作的整個過程,貫串於包括觀察體驗生活、藝術構思、藝術傳達在內的藝術創造的全過程,即從分析研究素材、選取題材、提煉主題,到塑造藝術形象、組織情節、運用藝術手法,乃至藝術家對表現對象的評價、情感、態度等,都或直接或間接、或顯或隱地與藝術家的世界觀緊密相連。此外,藝術家世界觀的性質和水平,還決定著藝術作品中藝術形象的性質和深度,決定著藝術作品反映生活本質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藝術作品藝術成就的高低和社會價值、審美意義的大小。 世界觀影響著藝術家的創作原則、創作精神、創作個性和創作道路,制約著藝術處理創作與生活的關系,決定著藝術家理解生活的立場角度和評價生活的標尺,規定著藝術家的人生理想和藝術追求。先進的世界觀使藝術家把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運看做是自己靈魂的支柱和價值追求,防止思想意識上主觀性、片面性的發展,能夠不媚時、不流俗、不趨炎附勢、不追名逐利,切切實實提高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辨別能力、審美能力、理解能力。 2.廣博的知識 藝術創作的火花,是藝術家深切的內心體驗和社會生活中的現實事件相遇合、相碰撞而產生的。藝術家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就必須自覺地親身參加社會生活實踐,真正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參與生活,而不是做生活的客人和旁觀者。所謂的經歷,是所遇,所見,所聞,並不一定是所做,但所做自然也可以含在裡面。當藝術家全身心投入生活、親身參加社會現實的變革,個人的命運、前途和社會的命運、前途完全扭結在一起,飽嘗人生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體驗到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時,藝術家才具備創作真正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的作品的基礎。 藝術家必須長期地積累具有審美意義的生活素材。首先,藝術家要有多種多樣的生活興趣,力求廣泛地了解生活,建立廣博的生活知識庫。其次,藝術家在開闊視野的同時,要抓住一個或幾個生活領域,作深入的觀察、體驗和研究,在生活的某個點上長期地深入下去,這樣才能發現別人忽略或未曾發現的東西。所以,藝術家生活基礎的廣博和專深是不可偏廢的。 藝術家在深入生活的同時,還要掌握廣博和專深相結合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擁有了淵博的知識,有利於藝術家從社會、文化、歷史、哲學、心理、美學、倫理等多種角度去理解人,立體地表現人,深刻地展現人生的真諦。人類生活是浩翰的、廣袤無邊的,在生活的大海里,藝術家有著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無窮無盡的創作源泉。把表現人類生活及人類情感作為自己神聖職責的藝術家,只有盡可能廣泛地熟悉和了解人類生活的知識,才有希望真實生動地、多層次地、厚重地表現出人類生活的一個側面、一個情境以及人類情感的一種氛圍、一個瞬間。 3.深邃的思想 偉大的藝術家緣於對人生真諦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精深體察與領悟,能夠對其有自身獨特的認識和精闢的見解,而這些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正體現了藝術家思想的深邃。藝術家與一般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不同,他不一定是理論家,他的思想也主要不是通過論辯的方式來表現,不具備精密、完整的體系性和系統性,而是需要通過藝術品中的具體形象或氣氛、情感來表現,從而使蘊藏其中的深刻思想具有更多的生動性及美感的力量。是否具有深邃的思想,是衡量一個藝術家修養與素質高下的重要尺度。 人類藝術史上浩如煙海的作品大都被歷史篩去,被人們淡忘了,而那些歷經歲月的沖刷卻不減其藝術魅力、終於被世人代代相傳的作品,除卻在藝術形式等方面有所成就之外,一般都具有獨特的思想意義和哲理的光彩。 許多藝術家都把藝術創作作為表達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以闡釋自己對社會、自然、人生等方面的看法。 4.豐富的情感和獨立的人格 藝術活動是一種飽含著情感的活動,是以人的情感為基本動力的活動。從藝術創作的准備到整個創作過程,始終都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感與審美密切相連,它既是審美活動的先導,又是審美活動中各種心理因素的混凝土,也是審美創造的必然結果。藝術作品的情感是滲透在藝術符號及語言之中的,並通過各種形式感的因素隱喻地、含蓄地呈現出來。 俄國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傳達感情的工具,他在《藝術論》中寫道:「在自己心裡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辭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藝術是這樣一項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 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徵要求藝術家必然是情感豐富的人。他們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獨立的人格,要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熱愛大自然,始終以赤子般的衷腸感受生活、感知世界。藝術家的追求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情感的因素,他們不講求過多的體系化、系統化和抽象的思辨,而要更多地用心靈去感悟生活,去開掘世界的真、善、美,因而藝術家對生活、世界、大自然的感受比一般人要具體、細膩、生動,富有情感的沖擊力。 藝術創作是藝術地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是一種獨立的、自由的生命活動,因而它必然要求藝術傢具有獨立的人格。唯其具有獨立的人格,才能自由自在地感知客觀事物,不受拘束地開掘事物的本原和真諦;才能真實地展示主體對世界和人生的感受,創造性地渲染主體與客體交融之美;才能淋漓盡致地傾吐和宣匯主體的審美情感,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情感力量。因此,藝術家應當不斷追求和完善自身健全的人格。這種健全的人格,應當是正直的、進取的、積極的、富有社會與歷史責任心的人格,應當是不為邪惡勢力所屈服、不為平庸人生所困擾、不為金錢名利所湮沒的人格。唯有具備這樣的人格,才有可能創造出獨特的、令人振奮的和激勵人們走向美好人生的藝術作品來。 藝術家的獨立人格,是藝術家主體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人格的高尚與卑下,直接影響到藝術創作的格調與作品的品位。言為心聲,堅持對世界和人生真諦的執著探索,不因種種外在的干擾而改變自己的追求和見解,才會使作品充滿主體人格的光彩和對世界的真知灼見,使作品真正蘊涵藝術家智慧的深邃的思想。

❹ 結合具體的藝術作品談談藝術的內容美與形式美是怎樣統一的

美在理論上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文學藝術是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藝術里的形式是內容的載體、是內容的表現,內容是主體、是決定因素。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藝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改變內容的性質,調整內容的情調,增添藝術的審美色彩,使內容已有的性質,情調產生偏離,轉化。但是
就藝術的總體而言,內容仍是居於主導地位,相比起來,內容對形式的影響總要超過形式對內容的影響。
而一個好的藝術作品總能將形式美與內容美高度有機的結合,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影視作品優美的場景,精美動聽的音樂,張弛有序的節奏,設計獨到的道具、等都屬於該作品的形式,都是為了更好的反映其內容。

❺ 為什麼說藝術作品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如錢古融所說,當「我們接觸到一篇作品的形式,自然就接觸到了它的內容,而我們要知道一篇作品的全篇內容,也非接受它的整個形勢不可」。藝術的形式和它所體現的內容完全處於合一的狀態,形式是內容的從屬,是內容的載體和容器。對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歷來有相反相成的兩種觀點和理論,一是重內容輕形式的,一是形式主義。實際上,藝術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學作品呈現的具體情境中,內容是它的這一形式的內容,形式是它的這一內容的形式,兩者互為存在的條件和依據。文學審美價值的最後完成,形式創造的基本內涵:內容形式化;形式內容化正體現了兩者的完全融合。

❻ 聯系實際文藝作品,談一下藝術作品是如何實現再現與表現統一的幫幫忙,這道題該怎麼回答!!!謝謝

藝術的本質與特徵
1.關於藝術的本質這個藝術學學科的根本問題,藝術史上的幾種主要看法:第一種,「客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的學者。柏拉圖認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藝術世界僅僅是第三性的。德國古典美學集大成滾辯者黑格爾,對藝術本質的認識同樣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之上。中國南北朝的劉勰認為文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文」只不過是載「道」的簡單工具,即「猶車之載物」罷了。這樣一來,「道」不僅是文藝的本質,而且是文藝的內容,「文」僅僅是作為「道」的工具而已。顯然,這種「文以載道」說同樣把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某種客觀精神。第二種,「主觀精神說」。認為藝術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生命本體的沖動」。德國古典美學的開山祖康德認為,藝術純岩雀粹是作家藝術家們的天才創造物,這種「自由的藝術」絲毫不夾雜任何利害關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強調藝術創作中,天才的想像力與獨創性,可以使藝術達到美的境界。康德的這種意志自由論成為後來的唯意志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處在19世紀和20世紀轉折點上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更是將其推向極端。尼采認為,人的主觀意志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主宰,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因。在尼采那裡,主觀意志被說成是主宰一切的獨立實體,本能慾望被誇大為具有無限的能動性。尼采是從美學問題開始他的哲學活動。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尼採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象徵來說明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義等等,它們成為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在我國古代的文藝理論批評史上,南北朝時代是文學日益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抒情言志的特點得到重視。但是,這個時期有的文藝評論家把「情」、「志」歸結為作家藝術家個人的心靈和慾念的表現,根本否認文藝與社會現實的聯系。宋代嚴羽的「妙悟」說和明代袁宏道的「性靈」說,也是把主觀精神的表現和抒發當作文學的藝術本質特徵。�第三種,「模仿說」 或「再現說」。西方文藝思想史上,從古希臘以來,「模仿說」一直是很有影響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發展到後來,更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再現」。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個以獨立體系來闡明美學概念,成為在他之前的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從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現實的藝術真實性。與此同時,亞里士多德進一步認為,藝術所具有的這種「模仿」功能,使得藝術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現象世界更加真實。俄國19世紀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他關於「美是生活」的論斷出發,認為藝術是對生活的「再現」,是對客觀現實的「再現」。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論點是藝術反映現實,但他所理解的現實生活,不僅包括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們的社會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 中外藝術史上還有「形象說」、「情感說」、「表現說」、「形式說」等多種頗有影響的說法。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思想家、美學家和藝術家們,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去探究藝術的性質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了許多精闢的、頗有意義的見解。�(2)藝術本質問題的科學理論基礎。人類社會生活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大組成部分。為滿足這兩種生活所分別進行的生產活動,稱作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的成果構成了人類光輝燦爛的藝術文化寶庫。� 馬克思明確提出了「藝術生產」的概念,將「藝術」與「生產」聯系起來考慮,從生產實踐活動出粗備早發來考察藝術問題,把藝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這在美學史和藝術史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藝術生產」 理論對於揭示藝術的起源和藝術的發展,揭示藝術的性質和藝術的特點,以及揭示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樣一個完整的藝術系統的奧秘,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藝術生產」理論給藝術學研究提供了哪些啟示呢?�第一,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的起源、性質和特點。首先,從藝術的起源來看,藝術生產本身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才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的。人類最初的藝術品常常同生產勞動實踐有著直接的聯系,它們或者是勞動工具如精緻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勞動成果如用來作為裝飾品的獸皮、獸牙、羽毛等。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藝術生產才逐漸獨立出來,這些勞動產品也逐漸從滿足人的物質需要變為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藝術的起源可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歸根結底,以勞動為前提,以巫術為中介,藝術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其次,從藝術的性質和特點來看,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作家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通過物態化形成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而,藝術的審美價值必然是主客體的有機統一。藝術生產的突出特點,是把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並融匯到藝術作品之中。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當然就更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了。藝術生產固然離不開客觀現實,社會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但藝術生產同樣不能離開主觀創造,只有當藝術家調動他強烈的和豐富的想像來從事創作時,才能創造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從這種意義上講,藝術必然是心與物的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再現與表現的結合。� 第二,藝術生產理論闡明了兩種生產的「不平衡關系」。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發展不能脫離一定時代的物質生產條件。一定時代藝術的發展,從最終原因上講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19世紀的俄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第三,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系統的奧秘。藝術生產理論把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三個相互聯系的環節,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藝術創作可以說是藝術的「生產階段」,它是創作主體(作家、藝術家)對創作客體( 社會生活) 能動反映的過程。藝術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生產的「產品」。藝術鑒賞則可以被看作是藝術的「消費階段」,它是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和欣賞客體(藝術品)之間相互作用並得到藝術享受的過程。這樣,對整個藝術系統來說,藝術生產理論揭示出藝術品與欣賞者、對象與主體、生產與消費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在藝術生產的全過程中,生產作為起點,具有支配作用,消費作為需要,又直接規定著生產。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是為了供人們閱讀或欣賞,如果沒人欣賞,它就還只是潛在的作品。因而,藝術生產適應著欣賞者的消費需要來進行藝術創作。同時,藝術欣賞反過來又成為刺激藝術生產的動力,推動著藝術生產的發展。可以說,整個藝術系統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和它們自身的獨特規律,正是我們藝術學研究的核心。�「藝術的特徵」一節,闡述了藝術具有的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1)形象性。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哲學、社會科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則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各個具體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雕塑、繪畫、電影、戲劇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樂,文學等門類的藝術形象,欣賞者則必須通過音響、語言等媒介才能間接地感受到。但無論怎樣,任何藝術都不能沒有形象。� 第一,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任何藝術作品的形象都是具體的、感性的,也都體現著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有機統一。對於不同的藝術門類來說,藝術形象這種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統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對於雕塑、繪畫等造型藝術來說,往往是在再現生活形象中滲透了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這種主客觀的統一,常常表現為主觀因素消溶在客觀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藝術門類,則更善於直接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間接和曲折地反映社會生活,這些藝術門類中主客觀的統一,則表現為客觀因素消溶在主觀因素之中。 第二,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任何藝術形象都離不開內容,也離不開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機統一。藝術欣賞中,首先直接作用於欣賞者感官的是藝術形式,但藝術形式之所以能感動人、影響人,是由於這種形式生動鮮明地體現出深刻的思想內容。中外藝術史上,更是有許多這方面的軼事軼聞,充分顯示出藝術形象必須是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動人。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作講演時,曾經將兩幅畫來進行對比。其中一幅是法國19世紀畫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則是當時上海英美煙草公司的商業廣告畫月份牌《時裝美女》。雖然這幅時裝美女畫畫得很細,在色彩和線條上頗費了些工夫,但這幅畫只是一個廣告,簡直不能標作藝術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個色調是柔和的,構圖是平穩的,沒有任何刺激視覺的色彩和動態,圖中三個彎腰拾穗的農婦正在緊張地勞動,整個畫面朴實、自然,但魯迅先生卻認為這幅畫很美。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正是這二者的有機統一,才使得藝術具有令人驚嘆的感人魅力。19世紀末葉,當法國文學會為紀念大文豪巴爾扎克,委託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為巴爾扎克創作雕像時,羅丹抱著崇敬的心情,決心以雕像來再現大文學家的英靈。為此,羅丹不但閱讀了許多有關資料,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還找到幾個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兒,甚至專程去找到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老裁縫,從那裡找到巴爾扎克准確的身材尺寸作參考。經過這樣艱苦的努力,幾年間易稿竟達40多次,羅丹終於找到了創作的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習慣在深夜寫作時穿著睡袍漫步構思,來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第三,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文藝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概括性。正因為集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於一身,才使得這些藝術形象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中外文藝理論對這個問題也早有許多精闢的論述。藝術形象必須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徵,與此同時,藝術形象又必須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這是由於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體,共性存在於千差萬別的個性之中,個性總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現。一切事物都是在帶有偶然性的個別現象中,體現出帶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質和規律來。因而,許多藝術家在總結創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時,總是把能否從生活中捕捉到這種具有獨特個性特徵,同時又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當作富有成敗意義的關鍵。藝術形象的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作家、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鮮明個性並體現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 Q 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藝術形象與藝術典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根本上講,二者都是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統一,具有共同的實質。但是,藝術典型比起藝術形象來,又具有更強烈的個性與更廣泛的共性。也就是說,藝術典型更加獨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藝術形象的凝煉與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藝術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觀存在是對整個形象的要求,也是對形象中的人物、環境、情節、細節、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優秀的作家、藝術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來,這些典型必定具有個性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來。 (2)主體性。藝術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要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但這種反映絕不是單純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因而,主體性作為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體現在藝術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第一,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點。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創作對社會生活的這種依賴關系,首先表現在藝術家往往是從生活實踐中獲得創作動機和創作靈感,尤其是藝術創作的內容,更是來自於社會現實生活。但與此同時,藝術創作又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作家、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創作主體,藝術作品就無法產生。所以我們說,藝術創作離不開社會生活,更離不開創作主體,離不開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對於藝術生產這一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藝術作為創作主體的對象化過程。而且,比起物質生產勞動,藝術生產中的這種主體性更加鮮明、更加突出。藝術創作中的這種主體性,集中表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主觀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正是藝術創作的這種能動性,使得藝術成為主觀與客觀、再現與表現的辯證統一。藝術創作更具有獨創性的特點,每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帶有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與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具有強烈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特色。 第二,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鮮明烙印。中外藝術寶庫中,之所以涌現出如此眾多千姿百態的藝術作品,正是由於它們凝聚著藝術家對生活的獨到發現和深刻理解,滲透著藝術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美學追求。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具有藝術的獨創性。或許,這就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物質生產的產品,這二者之間截然不同的區別之一。這是因為藝術作品具有更加鮮明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特點。 第三,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對於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的主體性特點,人們一般不會有疑問,但是對於藝術欣賞也具有主體性特點,恐怕就感到難以理解了。事實上,由於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社會功利性,又有個人直覺性,使得美感具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徵。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性格氣質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不同,形成了每個欣賞者在審美感受上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不能不打上欣賞主體的烙印。藝術欣賞中的這種個性差異,普遍存在於藝術的史實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藝術欣賞當然要以客觀存在的藝術作品為前提,沒有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客體或欣賞對象,自然不可能有藝術欣賞活動。但是,在藝術欣賞中,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 也並不是被動的反映或消極的靜觀。從表面上看,從身體上看,欣賞者似乎完全處於一種「靜態」的狀態。然而,從實質上看,從心理上看,欣賞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又有著極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含著感知、理解、情感、聯想、想像等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協調活動。它不僅是主體對客體的感知,同時又是欣賞者對藝術形象能動的改造加工過程。因此,欣賞主體總是要根據自己生活經驗、興趣愛好、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加工改造,進行再創造和再評價,從而完成和實現、補充和豐富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可以看出,藝術欣賞活動中,欣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的振盪關系。一方面,藝術作品總是引導著欣賞者向作品所規定的藝術境界運動,另一方面,欣賞主體又總是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能力來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總而言之,藝術鑒賞的本質就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3)審美性。藝術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藝術品和其它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 第一,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美學理論告訴我們,美的形態分為自然美與藝術美,二者之間的劃分歸根結底就在於藝術美直接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所以,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黃山的奇特、峨眉的秀麗,這些名山大川的自然美,雖然從原因來看,都是由於人類社會實踐漫長歷史中審美主客體關系的建立,但是,這些天然風景之美,畢竟都是大自然造就的。藝術美卻不同,任何藝術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創造的,凝聚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又必須注意,並不是人類一切勞動和智慧的創造物都可以稱為藝術品。只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性的人類創造物,才能稱之藝術品。正因為這樣,我們聽一首樂曲,看一幅繪畫,讀一本小說,看一部影片,都會感覺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快感,獲得了一種審美享受。 藝術的審美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終於完成了由實用向審美的過渡。藝術也正是在這一進化歷程中產生,成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藝術美作為現實的反映形態,它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要。與此同時,藝術又是人類審美意識物質形態化的表現。 第二,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藝術作品中。雖然藝術欣賞的特殊性在於直觀感受性,即由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在這種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中,已經融合了真、善、美的內涵,只不過它是通過藝術美直接體現出來罷了。藝術美要以真和善為前提,並通過審美性體現出藝術中這種真、善、美的統一。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通過藝術形象體現出來。同樣,藝術中的「善」,也並不是道德說教,同樣要通過藝術家的精心創作,使藝術家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評價滲透到藝術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為「美」,體現為生動感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藝術的審美性和「丑」的關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生活中「丑」的東西,一旦進入了藝術,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同樣要通過審美特徵將生活中的「丑」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現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現象,在藝術中卻一概都以審美性表現出來。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家的能動創造變成了藝術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質並沒有變,但是作為藝術形象它已經具有審美意義。 第三,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作為藝術的一種特性,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並不脫離內容,它是二者的有機統一。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各種藝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每個藝術門類在運用形式美的規則方面,已經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規律。然而,這些形式美的法則又並不是凝固不變的,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藝術家們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尋找美的形式,從內容出發去選擇最恰當的形式以加強美和藝術的表現力,從而使得藝術的形式美日益豐富和發展。

❼ 為什麼說藝術作品是表現與再現的統一

藝術的再現和表現與藝術的誕生和發展相伴隨,主張再現論者和主張表現論者,觀點迥異,亦有不同的創作實踐.但在藝術創作中,再現和表現不是涇渭分明地截然分開的,而是相對的,相輔相成的.藝術創造的要義是對主體和客觀的整體建構,即對內在情感和外在世界的整體把握.藝術形象是藝術活動中客體的再現與主體的表現的統一。
「客體再現」,即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如實地描寫事物的客觀形態,是客觀的現實生活再現於藝術作品中。再現固然要描繪得像生活本身那樣生動可悲、可信,但再現決不是照相式的有聞必錄,而要經過藝術家的選擇、提煉、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現時允許有某種變形,即在再現過程中已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性勞動。
「主體表現」,就是藝術家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評價,把自己的內心感受、思想傾向、愛與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態度,甚至自己的意志、沖動等等,都熔鑄於形象之中。

閱讀全文

與藝術作品怎麼和表現統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18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18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84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3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793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3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46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8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98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86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70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3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2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5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3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09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2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0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08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28